去年底臺灣高麗菜減產價飆,不過才時隔2個月菜價丕變,價格因生產過剩崩跌,菜金變菜土,農民不敷成本,叫苦連天。臺灣蔬果產銷失衡早不是新聞,卻屢屢上演價格大起大落戲碼,結果真正賺到甜頭卻是少數(shù)人,農產行銷究竟出了什么問題?產官學界講了好幾年,產銷失衡依舊沒解套。
據(jù)菜農說法,去年秋季因蟲害嚴重,長得丑的菜賣不出去,部分菜田直接耕除,產量減少促使價格攀升,加上11月適值冬季里作期,許多農民搶種高麗菜,盡管“農糧署”已預警高麗菜恐過量生產,采道德勸說提醒,但農民不是已經種下去,就是見菜價大漲加碼進場,臺當局無約束力的提醒、呼吁,淪為僅供參考的無效指令。
菜價看漲,不只農民想賭一把,進口商也借機賺一筆,進口蔬菜美其名是平抑物價,事實上是菜價太高讓量販業(yè)、食品加工業(yè)者有壓力,菜農梁燦鴻批評進口高麗菜打壞市場行情,更透露有某連鎖業(yè)者基于成本考量,光冬季就進口100柜高麗菜,盈利當前,支持國貨只是口號。
有需求就有市場是市場法則,“農糧署”解釋蔬菜進口是正常機制,但臺灣市場規(guī)模畢竟小,尤其農民差不多時間種植,產期、產量全撞在一起,產銷失衡風險早已存在,如果又碰上進口沖擊,價格巨幅波動早能預見,辛苦種植的高麗菜開放任人免費采,農民只能心淌血。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