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大事記(1921年 – 1930年)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1-03-05 15:53:23

微信圖片_20210223141525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jpg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最后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


黨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從此中國出現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tǒng)一的無產階級政黨。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后來,7月1日被確定為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


1922年

中共二大確定了民主革命綱領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


大會通過對中國經濟政治狀況的分析,揭示出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指出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但在現階段的綱領即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tǒng)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中共二大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1923年

中國工人運動第一個高潮

圖為京漢鐵路總工會召開成立大會時全體代表合影。新華社發(fā).jpg

從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個高潮。在持續(xù)13個月的時間里,全國發(fā)生大小罷工100余次,參加人數達到了30萬以上。其中,1923年2月4日爆發(fā)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上演了最為壯烈的一幕。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頂點。它進一步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擴大了黨在全國人民中的影響。罷工雖然失敗了,但是工人的生命和鮮血進一步喚醒了中國人民,使他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是中國人民的敵人,必須與之斗爭到底,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1924年

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正確地估計了孫中山和國民黨的革命立場,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三大還明確規(guī)定,在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時,黨必須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大會通過了共產黨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而把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國民黨一大的成功,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6年至1927年

北伐戰(zhàn)爭

北伐戰(zhàn)爭 來源:人民網.jpg

1926年至1927年間,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共同組織領導下進行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革命戰(zhàn)爭。


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在作戰(zhàn)中舍生忘死,發(fā)揮了先鋒模范作用。共產黨員葉挺領導的獨立團,成為贏得“鐵軍”稱號的第四軍中英勇善戰(zhàn)的一支部隊。


共產黨人進行的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使北伐軍的許多指戰(zhàn)員有著明確的革命目標和不怕犧牲、英勇作戰(zhàn)的革命精神。


共產黨人還在發(fā)動工農群眾方面作出巨大貢獻,使北伐軍所到之處,都能得到廣大工人、農民和其他革命群眾的直接支援。


1927年

黨領導的三大起義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轉入低潮。中國共產黨在黑暗中高舉起革命的旗幟,在各地組織武裝起義,以血與火的抗爭回答了國民黨的屠殺政策。根據中共中央的部署,先后組織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

南昌起義.jpg

·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秋收起義.jpg

· 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工農革命軍發(fā)動秋收起義。起義失敗后,毛澤東放棄進攻城市,轉而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后,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1927年

八七會議

為了審查和糾正黨在大革命后期的嚴重錯誤,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


會議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著重批評了大革命后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立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會上,毛澤東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


八七會議在危急關頭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標志著中國革命從此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zhàn)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井岡山會師.jpg

1928年4月28日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和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和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


井岡山會師后根據中共湘南特委決定,兩軍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對鞏固擴大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全國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1929年

古田會議

古田會議會址 福建上杭縣古田曙光小學.jpg

1929年12月28日至30日,中共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上杭古田召開。


會議通過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規(guī)定紅軍是一個執(zhí)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必須絕對服從黨的領導,必須擔負起打仗、籌款和做群眾工作三位一體的任務。決議著重強調加強思想建設的重要性,強調用無產階級思想來進行黨和軍隊的建設。


古田會議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探索出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光輝道路。


1930年

中央蘇區(qū)第一次反“圍剿”勝利

圖為六安縣香火嶺一角。.jpg

1930年10月,蔣介石糾集10萬兵力,采取“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的戰(zhàn)術,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圍剿”。紅一方面軍4萬人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采取“誘敵深入”的作戰(zhàn)方針,共殲敵1.5萬多人,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第一次“圍剿”。


中央蘇區(qū)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意義重大,它是中國工農紅軍建立后殲敵最多、戰(zhàn)果最大的一次戰(zhàn)役,也是紅軍由以游擊戰(zhàn)為主向以運動戰(zhàn)為主的戰(zhàn)略轉變過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等



責任編輯:徐亞旻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