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性仁(臺灣文化大學“國發(fā)大陸所”副教授)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稱臺灣是“國家”引發(fā)外界關注。布林肯在出席聯(lián)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聽證會時,公開稱呼臺灣是“國家”,打破過去美國政府自我施加的限制,此舉立刻引來外界關注。這究竟是說錯話?還是刻意在中美談判之際制造談判籌碼?還是美國要改變“一中”政策為“一中一臺”政策?無論如何,都可以看出美方對于中國大陸已經(jīng)做好長期持久抗戰(zhàn)的準備,以“抗中”為號召,調整從過去特朗普時期的單打獨斗,到如今拜登上臺后的拉幫結派,拉攏四方會談及五眼聯(lián)盟,結合臺灣蔡當局共同維護美國印太戰(zhàn)略及維護對華利益,但此舉將有可能迫使中美關系增加更多的風險,制造更多不同面向沖突的可能性。
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趙立堅日前在舉行例行記者會,提到美方應該端正心態(tài),客觀理性地看待中國和中美關系,停止干涉中國內政,同中方相向而行,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系重回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的軌道。并就美日印澳四邊機制峰會表示,有關國家應該摒棄陳舊過時的冷戰(zhàn)思維和意識形態(tài)偏見,不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多做有利于地區(qū)國家團結合作和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的事。
首先,針對中美間結構性與意識形態(tài)沖突,拜登上臺后種種動作,非但延續(xù)特朗普時期“抗中”主軸,而只是在策略上略作調整,美國仍把大陸視為競爭對手,對抗沖突大于競爭,競爭大于合作,美國對于大陸日漸增強的國力備感威脅及恐懼,因此加劇各個層面與中國大陸的競爭與對抗。
其次,布林肯的說法當然讓臺灣感到振奮,“獨派”感到更有信心,推動“修憲制憲”工作更有動力,布林肯說法同時也討好美國“抗中派”國會議員,在“香港牌”失靈后更加操作“臺灣牌”,意圖將臺灣當成中美談判的籌碼,作為與北京搏弈的工具,以便獲取更多實質性的利益。但美國所冒的風險是,美國這種說法若讓“臺獨”自嗨而過激演出,美國肯定會提前卷入臺海糾紛當中,中美間對話談判也勢將破局,這種結果比中美不對話、不溝通還慘,操作過頭不只是籌碼,而是風險炸彈。
再者,美方的說法可以說是表達對于大陸處理香港問題的不滿,特別是中國大陸已給美國在臺港問題上劃下了紅線。布林肯所謂“臺灣是‘國家’”的言論就要挑戰(zhàn)大陸的紅線,看看結局如何?一方面試探,一方面摸底,美國要打“臺灣牌”,玩到何種程度,主動權操之在美國,美國企圖搶回大陸劃紅線的主導權。
另外,布林肯在聽證會時將臺稱為“國家”,才可以在正式對話上能拉回一個中國原則基調上,以爭取中美談判時的籌碼,事實上,美國是一個中國政策,并非一個中國原則,也沒有指明一個中國的內涵,美國或許認為“一中一臺”仍是“一中”,但大陸是一個中國是原則,是三公報堅持不可動搖的底線,顯然中美雙方仍是存在歧異,需要對話厘清。
根本的核心在于美國堅定的認為中國是對美國的威脅,其威脅是來自于多方面的,中美關系已經(jīng)回不去了,也不可能再是合作多于競爭的情況,這也造成蔡當局加碼“抗中”力道,如此有恃無恐,因為有來自于美國堅定想法的底氣。
就在美國找尋真正的盟友來“抗中”,自然會推出許多招數(shù)及說法,“臺灣是‘國家’”就是一項檢驗的指標,也是出了美國駐聯(lián)大使克拉芙特(Kelly Craft)訪臺又反悔的憋屈,當美國布林肯在提出年度國家安全戰(zhàn)略規(guī)劃草案提到中國的次數(shù)高于其他國家,顯然中國大陸已經(jīng)美國現(xiàn)在及未來的最大對手,中美角力只會越加白熱化與激烈。
總之,美國拜登政府力圖打破外界“親中”的刻板印象,因為美國國內“反中”氣氛彌漫,迫使拜登政府不得不下猛藥來證明自己不是“親中派”,以鞏固內部民意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實力增強也給了美國不小的壓力,在中美各種談判過程中,把牌叫高有利于增加談判籌碼,但身為棋局中的臺灣,如何避免誤判?恐怕又是更重要的事,如果蔡當局吃定了美國長期“抗中”意志,并且還借此搧風點火,加大力度,迫使中美沖突,那么最后的結局如何尚難定論。美國既討好臺灣,又可以測試盟友,增加談判籌碼,向北京叫牌,但操縱過度,恐怕美國也會自傷,這場測試賭注,不只決定于美方,也決定于大陸和臺灣,要保持風險控管,必須三方都在預期的范圍內。當中美都紛紛亮劍喊話,非但不利于區(qū)域穩(wěn)定發(fā)展,也不利于當今應致力于全球防疫的任務,布林肯是否有心或無意的言論,在沒有互信基礎的當下都是一場可能引爆的風險,仍應謹慎為上。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