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yè)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一百年來,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一條植根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的道路,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中國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的形成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而不是主觀臆斷和照抄照搬的產物。
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黨創(chuàng)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最終奪取了革命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人民建立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創(chuàng)造性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全面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各族人民意氣風發(fā)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盡管其中經歷艱辛坎坷,但我們黨取得的積極成果極其寶貴,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成功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國內外形勢十分復雜、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的嚴峻考驗面前捍衛(wèi)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二十一世紀。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抓住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堅持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舉旗定向、謀篇布局、攻堅克難、強基固本,創(chuàng)立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升華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新境界,開創(chuàng)了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續(xù)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篇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經植根于中華大地,便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引領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光輝道路。今天的中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科技實力、國防實力顯著增強,人民意氣風發(fā),發(fā)展日新月異,社會活力迸發(fā),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歷史和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沒有別的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能夠創(chuàng)造出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發(fā)展成就,走出了正確道路是根本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能夠取得輝煌成就、引領中國發(fā)展進步,關鍵在于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結合了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
· 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作為一個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條件下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顯然是首要任務,這也是被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所走的彎路證明了的。改革開放40年中國大踏步趕上世界的事實和經驗啟示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是我們黨和國家興旺發(fā)達、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經濟建設雖然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任務,但不是唯一任務。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也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要實現經濟上的繁榮昌盛,而且要實現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繁榮發(fā)展。因此,改革開放所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強調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
· 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堅持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fā)展的政治基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規(guī)定了我國走什么樣的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規(guī)定了我國實行什么樣的國體,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規(guī)定了我國社會主義由誰領導和以什么作為指導思想的問題,這四個方面是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則問題,決定著國家的性質和方向,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是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沿著正確方向發(fā)展的根本前提。四項基本原則猶如支撐我們國家的四根支柱,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保障。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fā)展進步的活力源泉。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從那時起,改革開放就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最強大的發(fā)展動力??梢哉f,改革開放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時刻、每一個重要發(fā)展階段,這場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變革、大開放、大發(fā)展,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生全方位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產生世界性影響。
· 既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又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創(chuàng)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yōu)勢所在。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yè)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我國外匯儲備連續(xù)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毫不夸張地說,我們僅僅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取得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guī)装倌瓴拍苋〉玫某删?,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巨大優(yōu)越性。
社會主義的本質不僅要求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還要求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中國共產黨不是片面的經濟主義論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不是唯生產力論,而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將發(fā)展生產力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滿足和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是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性成就,體現了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高度統(tǒng)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克服千難萬險取得的寶貴成果,一路走來極不容易,彌足珍貴,走得對、走得正、走得好。這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的社會主義,是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發(fā)展演進而來并為中國實踐所證明了的社會主義,是在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13億多人口的東方大國煥發(fā)出強大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一以貫之,就是堅定不移、貫徹始終,不因時間、條件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有絲毫動搖,不因雜音噪音就改弦更張。走什么樣的道路最合適,開辟道路的人最有發(fā)言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全體中華兒女砥礪奮進、頑強奮斗拼出來的,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有“四個自信”,是因為我們緊緊依靠人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創(chuàng)造出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將迎來發(fā)展進步的美好前景,也會面臨各種不確定性的新挑戰(zhàn)。無論風云變幻萬千重,既然看準了、認定了,就必須保持政治定力,咬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不放松、不走偏、不懈怠,以高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全面準確把握住改什么、怎么改的根本尺度,做到該改的、能改的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真正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決不可丟掉黨、國家、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本,決不可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fā)生深刻復雜變化,要讓黨和國家事業(yè)興旺發(fā)達、長治久安,就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正確前進方向。在方向立場、原則是非等根本性問題上始終清醒、不犯糊涂,就必須緊扣時代脈搏、引領時代發(fā)展,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接續(xù)奮斗。面對勝利不驕傲,面對成就不懈怠,面對風險不大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壯麗篇章。
綜合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求是、天津日報、人民日報等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