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參觀“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中評社 盧哲攝)
近兩個月,筆者的駐京采訪主題離不開“臺灣”這個關鍵詞。兩個月來參與了多項對臺、涉臺交流活動,其主辦方來自不同界別、活動形式多樣,有兩岸農民間的聯機交流、有在京臺灣青年的學習交流、有兩岸學者間的聯機研討等等。參與活動的兩岸人士都非常珍惜每一次交流的機會,正如多位受訪者所述,在兩岸形勢愈是艱難的時刻,民間的交流愈是要把握珍惜。各式大大小小交流中展現出的大陸對臺灣、臺胞的善意及親情,一定會隨著交流的持續(xù)和增多,成為打通兩岸民心的金鑰匙。
大陸這兩個月的涉臺交流活動主題豐富,觸及的兩岸民眾也多樣化。
在基層民眾間——北京市海淀區(qū)上莊鎮(zhèn)與高雄市美濃區(qū)10月11日舉行“亮三山五園底色,再現京西稻美景——兩岸共享華夏稻文化,共慶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海淀高雄小區(qū)視頻聯機活動。在金黃廣闊的稻田中,兩地出席嘉賓以視頻為媒介,以稻文化為契機,載歌載舞,交流氣氛親切熱烈。
北京上莊鎮(zhèn)和高雄美濃區(qū)的參與者都說,兩地農民間的視頻聯機活動情連兩岸,既是對豐收的喝彩、對勞動的歌頌,同時也是對兩岸億萬農民最真摯的敬意、對盛世中華五谷豐登的禮贊。雙方希望能以本次活動作為契機,不斷增強兩岸基層民眾的情感和友誼,不斷加強兩地稻作文化交流,共促發(fā)展。
在臺灣青年間——10月28日,為期三天的“2022在京臺灣青年研習營”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在研習營期間,在京臺灣青年們暢談了自己對研讀二十大報告的體會、對和平統一的期盼。多位臺灣青年說,通過研習交流感受到了國家的強大及統一的決心,而自己作為臺灣青年,愿做好兩岸溝通的橋梁,帶頭講好臺灣青年在京奮斗故事,讓更多臺灣青年融入到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之中,愿為祖國統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在學術專業(yè)領域——北京舉行了多個涉臺論壇。11月13日第八屆中華文化論壇在北京以“云會議”聯機臺灣的形式舉行;11月16日,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主辦的第30屆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專業(yè)領域的學者們對兩岸發(fā)展、對臺工作都發(fā)表了真知灼見。其中不約而同的,學者們都強調了保持兩岸交流、溝通,爭取臺灣民心的重要性。學者強調,現時兩岸交流的環(huán)境越是艱難,越需要臺海兩岸去尋找、搭建更多的平臺,建立更多的渠道、尤其是民間交流的渠道。交流越多,兩岸的相互理解就越會增加,臺海的和平與穩(wěn)定就越有保障。
在中華文化論分論壇“學術討論專場”中,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臺籍碩士生林景茂在發(fā)言中表示,“在當前兩岸情勢因為某些因素特別緊張的背景下,各位學者依舊是以一種非常友善、包容的態(tài)度,強調要從文化方面去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堅持以文化這樣和平的方式去同臺灣同胞交流,這讓我非常感動,也讓我充分體會到大陸方面學者對臺灣的善意?!?/p>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臺灣同胞,繼續(xù)致力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fā)展,完善增進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yè)》白皮書中也提到,我們將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共創(chuàng)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光榮偉業(yè)。在新時代,在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需要持續(xù)不斷的加強臺灣民情民意的研究,依然要堅定不移地爭取臺灣民心。筆者認為,大陸各方面在不斷堅持、用心、深入地加強交流合作,促進雙方的溝通了解,在細節(jié)中持續(xù)地釋出善意,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和響應。爭取民心的工作不易,但有這份目標明確、齊心協力的堅持和決心,交流溝通工作更深、更廣,聚沙成塔,兩岸同心的大門打開之時指日可待。(記者盧哲/來源:香港“中評社”)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