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相融,@未來”(“Heart to Heart,@Future”),杭州第19屆亞運會的主題口號一經(jīng)問世便驚艷了世界。主題口號誕生經(jīng)歷了哪些波折?暗含哪些科技感元素?又如何豐富了亞運精神?
突破常規(guī)的集體智慧
主題口號一直是國際賽事的重要品牌形象和賽事景觀,它的誕生是亞運會籌辦進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之一。2019年11月,受杭州亞組委委托,浙江宣傳文化系統(tǒng)十余位權威專家組成評委會,開始對征集來的100多句口號進行初步篩選。
“其中有一個方案使用了‘@’這個符號,獨特性毋庸置疑,內涵層次也很豐富?!焙贾輥嗊\會主題口號評委會專家、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與傳媒學院教授夏烈說,在驚艷的同時也有專家存疑,“能否在大型賽事口號標語中出現(xiàn)特殊符號呢?據(jù)我們所知似乎并無先例?!?/p>
這是9月5日拍攝的杭州地鐵“亞運號”專列內裝飾的杭州亞運會口號。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最終,評委們決定“突破常規(guī)”,保留這個方案,并對它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和反復修改完善。結果選定前半句為“心心相融”,符合亞運精神又勝在言簡意賅,后半句為“@未來”,使得口號有了更好的遞進性和延展性。
“‘心心相融,@未來’,需要溫潤又不失動感?!焙贾輥嗊\會藝術設計研究中心負責人、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院長畢學鋒教授,是這個主題口號字體的主設計師。
記者了解到,為了體現(xiàn)“互聯(lián)網(wǎng)之城”的獨特氣質,特別是“@”這個符號亮點中所包含的“連接”含義,設計團隊提取了杭州亞運會會徽“潮涌”造型中的弧線,讓“心心相融”里的兩個“心”前后相連,讓“@未來”通過撇捺連在一起,給人以微笑的感覺。
滿滿未來感與科技感
對于杭州亞運會主題口號的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時任亞奧理事會主席艾哈邁德親王曾在發(fā)來的賀信和主題口號允準信中給予高度評價?!八浅>哂形磥砀?。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喜歡這個口號,它定義了杭州亞運會的精神?!?/p>
“它的最大亮點是互聯(lián)網(wǎng)符號‘@’,它既代表了萬物互聯(lián),也契合了杭州互聯(lián)網(wǎng)之城的特征。我們把這句口號念作‘心心相融,愛達未來’?!焙贾輥喗M委副秘書長、杭州市副市長陳衛(wèi)強說。
“‘心心相融,@未來’,超前喊出了科技元素在綜合性運動會主題口號中的重要位置?!眮唺W理事會媒體與廣播部主任周健說。
如何讓“未來感”和“科技感”能從主題口號落到實處呢?
“智能”是杭州亞運會的重要辦賽理念之一,為此杭州進行了“智能系統(tǒng)升級”——打開手機支付寶,“一站式”數(shù)字觀賽平臺為用戶制定亞運專屬行程,公交地鐵出行一碼“PASS”;上億名網(wǎng)民成為“亞運數(shù)字火炬手”,助力亞運史上首個開幕式數(shù)字點火儀式;全面升級的移動支付體驗,讓中外游客購物無憂;超1億人次參與“人人1千克,助力亞運碳中和”活動,助力首屆碳中和亞運會……
截至9月15日,“亞運數(shù)字火炬手”活動參與總人數(shù)已突破1億人
“現(xiàn)代國際大型綜合體育賽事,本質上是一次尖端數(shù)字技術的集中呈現(xiàn),由技術平臺、生態(tài)伙伴構成了整個賽事的數(shù)字體驗基礎。作為杭州亞運會官方合作伙伴、技術服務方,我們制定了一整套服務亞運計劃。”螞蟻集團亞運辦負責人張韶容說。
兼具友愛與通達
陳衛(wèi)強表示,杭州亞運會的主題口號,意在表達各國和地區(qū)人民在亞運會大舞臺上用心交融、互相包容,體現(xiàn)亞奧理事會大家庭團結向上、緊密相擁的理想,同時與“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相契合,也寄托著面向未來、共建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良好愿望。
從主題口號“心心相融,@未來”,到主題曲《同愛同在》中的歌詞“心相融愛相加”,無不承載著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題。
6月15日,亞運會倒計時百天主題活動在杭州舉行,圖為歌手與演員表演歌曲《同愛同在》。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在主題口號中,‘@’被譯作‘愛達’,這是一個用心用情的翻譯。強調了人與人、國與國、當下與未來的連接。大家擁有共同的理念和共同的美好向往,兼具友愛和通達?!碑厡W鋒說,“不論是在家庭、職場、課堂還是國際事務中,我們都需要相互尊重、同心同行,才能實現(xiàn)彼此之間的相互理解。而只要相互理解,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p>
“在當今的國際局勢下,再來看這次的亞運會主題口號,就會發(fā)現(xiàn)一種更深的、內涵性的渴望?!毕牧艺f,在看似科技主導一切、人工智能崛起的當下,人們更專注于討論人本身的價值,這個時候開亞運會意義格外不同?!巴ㄟ^體育賽事,消弭壁壘和界限,傳導時代感受。在未來世界里,人類能存儲和傳遞的最大精神價值,就是愛。”(新華社記者俞菀、馮源、唐弢、鄭夢雨)
來源:新華社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