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哈爾濱8月9日電 題:中國高鐵站房對世界鐵路建筑產生了何種影響?
——專訪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總建筑師劉亞剛
中新社記者 史軼夫
中國高速鐵路快速發(fā)展,高鐵站房如同點綴在“八縱八橫”路網上的繁花,成為帶動區(qū)域交通、經濟發(fā)展和促進人文交流的城市“新名片”。
從“探索”走向“成熟”,從“功能布局”到“文化交融”,“星羅棋布”的站房設計優(yōu)秀范本如何打造,中國的站房隨著高鐵技術如何走出去?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曾參與設計站房近百座,其總建筑師劉亞剛近日就此接受了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從“探索”走向“成熟”,中國鐵路站房經歷了怎樣的發(fā)展歷程?
劉亞剛:中國鐵路客站的迭代發(fā)展,有一條非常清晰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脈絡。
探索期,新中國成立后建成了一批“適用、經濟、美觀”的鐵路客站,在當時百廢待興的背景下,發(fā)揮了重要歷史作用。受經濟和技術條件的影響,除少量特大型鐵路車站外,多數車站規(guī)模較小、功能簡單,車站設計呈程式化和形式化的特征。這一時期鐵路車站代表當屬1959年建成的北京站,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第一座鐵路客站,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對中國鐵路站房的設計產生深遠影響。
轉型期,改革開放后,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鐵路客站迎來建設高潮。受國外先進設計理念和經驗影響,中國鐵路站房設計觀念、設計方法悄然改變,在功能布局和建筑形式上,呈現百花齊放的態(tài)勢。上海站首次采用了高架候車、南北雙向進站模式,開鐵路大型客站之先河;北京西站、杭州站等形成以體量較大的客運綜合樓為特征的建筑形態(tài),綜合交通樞紐雛形開始顯現。觀念不斷轉變和技術快速進步為高鐵時代打下了堅實基礎。
繁榮期,進入21世紀,高速鐵路車站將先進技術、地域文化、人性體驗以及對未來綜合交通的認知與實踐進行了深度結合。這一時期鐵路客站以北京南站、上海虹橋站、杭州西站為代表,總體上呈現“立體交通、功能緊湊、換乘便捷、空間集約”等特征,在完善功能同時,以人為本的理念得到深化,客站建設更關注旅客的需求和感受。實現了鐵路客站從“單一的鐵路客運場所”向“綜合交通樞紐”,從“管理旅客”向“服務旅客”的兩大轉變。
劉亞剛主持設計的高鐵站房。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 供圖
據中國建筑學會會刊《建筑實踐》刊載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從林海雪原到江南水鄉(xiāng),從大漠戈壁到東海之濱,中國高鐵已覆蓋逾96%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預計已建成客站點1944座,其中高鐵客站1265座,普速客站679座。經過幾代鐵路人的接續(xù)奮斗,高鐵客站實現“從無到有”,“從追趕到先進”的歷史變化,取得了豐碩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推動了各種運輸方式有機銜接,中國高鐵站房在建設理念、規(guī)劃設計、工程建造、運營管理等方面的總體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中新社記者:中國高鐵站房設計在發(fā)展過程中,克服了哪些重大技術難點?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技術創(chuàng)新?
劉亞剛:隨著中國高鐵技術與建設飛速發(fā)展,鐵路客站建設的關鍵技術也在迭代升級,一系列技術課題和創(chuàng)新研究、試驗不斷展開,為實現“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目標作出貢獻。其間,一些突破性的技術創(chuàng)新應運而生。
建橋合一技術,將鐵路軌道、橋梁和建筑結構全面結合,攻克了列車震動對結構影響這一難題,使車站建筑與站場設施功能無縫銜接,提高了空間利用率和交通效率。
無柱雨棚技術,將雨棚柱設于鐵路線間形成整體框架結構,提高穩(wěn)定性和抗風揭能力,改善站臺通行條件,提升了旅客的進出站通行體驗和效率。
雙層車場及上蓋開發(fā)技術,實現了節(jié)地節(jié)能,在滿足客運功能的前提下,進一步拓展客站的商業(yè)價值。
消防技術,實現了候車空間大跨度和高可視度,提供全新的開敞通透的候車空間,改善了旅客候車環(huán)境,提升了旅客候車體驗。
智能客站技術,通過刷卡進站、人臉識別,實現“無紙化”進出站,提升通行效率和服務品質。
劉亞剛主持設計的高鐵站房。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 供圖
中新社記者:從“功能布局”到“文化交融”,中國高鐵站房跨越式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是什么?
劉亞剛:中國高鐵站房在功能布局、文化交融和設計創(chuàng)新方面的跨越式發(fā)展,蘊含著多重內在動力。
政策支持與投資驅動。鐵路是國家重要交通基礎設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國家一直積極支持高鐵建設,將其視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項目。特別是“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規(guī)劃,鼓勵和推動了設計創(chuàng)新和功能優(yōu)化。
城市發(fā)展與社會需求。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進一步推動了城市發(fā)展建設理念的更新。同時,高鐵所產生的同城效應、聚集效應、虹吸效應等能夠加強城市間的社會經濟聯(lián)系,在滿足實際運營需求的基礎上,展示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蘊,引領城市更新發(fā)展和產業(yè)升級,使鐵路客站建設得到地方政府和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
滿足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鐵路客站不但是重要的鐵路客運樞紐,作為城市交通門戶、旅客服務第一界面,更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載體。
總而言之,中國高鐵站房跨越式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是多方面的,這些動力共同推動著高鐵站房設計的不斷進步和完善,為中國高鐵建設注入了強大活力。
中新社記者:中國高鐵站房對世界鐵路建筑產生了何種影響?還有哪些進步空間?
劉亞剛:中國高鐵站房近年來在規(guī)模、設計、技術和功能上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對世界鐵路建筑產生了深刻影響,并為全球鐵路站房設計作出了重要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規(guī)模與速度方面,中國高鐵站房的建設速度和規(guī)模令人矚目。大規(guī)模的高鐵網絡和站房的建造展示了高效的工程管理和施工技術,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
設計理念方面,中國高鐵站房廣泛采用現代化設計理念,結合先進的技術和材料,體現了功能性、美觀性與文化性的統(tǒng)一。
智能化與便捷性方面,許多中國高鐵站房采用了智能化系統(tǒng),如自助售票、智能導航、安檢系統(tǒng)等,大大提升了乘客的出行體驗,這些技術為全球鐵路站房的智能化發(fā)展提供了參考。
綜合交通方面,中國高鐵站房設計已實現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即航空與車站軌道交通、公交、出租車等多種交通方式無縫連接,提高了交通效率,這種綜合設計理念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借鑒。
劉亞剛主持設計的高鐵站房。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 供圖
目前,在一些領域,中國高鐵站房建設仍有進一步改善和提升空間。
一是可持續(xù)發(fā)展,在環(huán)保和節(jié)能方面,未來的高鐵站房可更多考慮使用綠色建筑材料和可再生能源,進一步減少碳足跡。
二是城市功能的整體性,通過站城一體化的規(guī)劃設計,構建綜合多維交通體系,豐富完善車站的城市功能,協(xié)同站城融合發(fā)展,促進城市更新與產業(yè)升級。
三是國際合作與標準化,通過國際合作和標準化,推動高鐵站房設計和建設的全球化標準,提升全球鐵路建筑的整體水平。
總之,中國高鐵站房不僅提升了國內鐵路系統(tǒng)的效率和服務水平,也為世界鐵路建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范例。未來,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進,中國高鐵站房也將繼續(xù)在全球鐵路建筑領域發(fā)揮重要影響。(完)
受訪者簡介: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總建筑師劉亞剛。受訪者供圖
劉亞剛,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總建筑師、正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長期致力于鐵路交通樞紐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創(chuàng)作與實踐,主持完成了長沙西站、南陽東站、徐州東站、牡丹江站、廬山站等40余項大中型鐵路客站及綜合交通樞紐的規(guī)劃設計和相關課題研究,榮獲國家及省部級優(yōu)秀設計十余項。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