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網絡的普及,為特定政治力量,尤其是當前崛起的“民粹政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操弄空間。令人憂心的是,民粹力量?!跋到y(tǒng)性地利用”有組織的“網軍”與個人化的“網絡霸凌”這兩大數字陰影形成一種共生關系。這些工具不再僅是網絡亂象,更成為民粹政權鞏固權力、打擊異己、撕裂社會的手段,對民主基石構成嚴峻挑戰(zhàn)。
民粹政權常以“代表人民”之姿,將復雜議題簡化為敵我對立,并繞過傳統(tǒng)建制直接訴諸群眾情感。在此模式下,收買網軍成為其遂行政治議程的“數字禁衛(wèi)軍”。通過高度的組織性與協(xié)同性,利用大量假賬號與機器人程序進行規(guī)?;?、自動化的操作,網軍得以制造虛假的壓倒性民意,鞏固執(zhí)政基礎,同時淹沒真實的多元聲音。他們目標明確地鎖定批評者或異議者,運用抹黑、散播假訊息、人身攻擊等手法破壞其信譽,制造寒蟬效應。藉由社群媒體直接觸達支持者,網軍散播有利于己的單一敘事,規(guī)避了傳統(tǒng)媒體的查證與監(jiān)督。網絡的匿名性更為其提供了保護傘,使其得以隱蔽操作,難以追溯至真正的幕后策動者——民粹政權或其附隨組織。這已非單純的輿論操弄,而是民粹政權用以鞏固權力、壓制異議、分化社會的數位延伸。
同時,民粹政權常通過煽動性言論,將特定群體標簽化、妖魔化,這種充滿敵意的政治氛圍,為網絡霸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當政權本身使用攻擊性語言時,其支持者可能認為針對“敵人”的網絡霸凌是“正當”的。被政權標定的個人或群體,極易成為持續(xù)性、重復性惡意騷擾的目標,遭受辱罵、威脅、謠言散布及隱私侵犯,其核心的惡意意圖與民粹的排他性相互呼應。這種攻擊在民粹氛圍下更容易獲得群體支持,放大了權力不對等,加劇受害者的孤立與創(chuàng)傷。系統(tǒng)性的網絡霸凌不僅傷害個人,更旨在制造恐懼氛圍,壓制不同意見,使社會討論空間萎縮。網絡霸凌在此脈絡下,已成為政治動員和社會控制的一種非正式但極具破壞力的手段。
面對民粹政權與網軍、網絡霸凌的共生結構,應對之道必須超越單純的技術或法律層面來捍衛(wèi)民主,抵御操弄。這需要多方協(xié)力:媒體平臺必須更積極地識別、限制來自國家支持或特定組織的操弄行為,并提高政治廣告與算法的透明度;法律不僅要制裁執(zhí)行者,更需有能力追究、制裁資助和組織網軍進行政治操弄的幕后實體;民眾教育需著重培養(yǎng)對民粹煽動言論的辨識力,強化事實查核與批判性思考;支持獨立、專業(yè)的新聞媒體,維護理性、多元的公共討論空間,是抵御民粹敘事與數字操弄的關鍵防線;全社會更需凝聚民主防衛(wèi)共識,認識到網軍與網絡霸凌是侵蝕民主制度、破壞社會信任的政治行為,需要共同抵制。
網軍與網絡霸凌,在民粹政權的陰影下,已成為威脅臺灣民主根基的蠹蟲。唯有深刻理解其與特定政治議程的連結,并從制度、教育、社會等多個層面建立防御機制,我們才能有效抵御這股數字操弄的逆流,守護得來不易的臺灣民主價值與健康的公共領域。(作者許文忠為暨南國際大學副教授/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