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困牛山紅軍跳崖犧牲地:仰望那座永恒的豐碑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軍事 > 軍史鉤沉      2025-07-01 11:10:32

    仰望那座永恒的豐碑

    ——回憶兩次探訪困牛山紅軍跳崖犧牲地的經(jīng)歷

    ■鄧玉平

    圖①:鄧玉平(左)與蔡應(yīng)舉交流。

    圖②:鄧玉平(左)與楊又鑄探訪困牛山。

    圖③:鄧玉平(前排左三)在石阡中學(xué)與學(xué)生合影。受訪者供圖 

    圖④:困牛山紅軍壯舉紀(jì)念碑。新華社發(fā)  

    困牛山,地處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西北,山勢陡峻。山上,矗立著一座困牛山紅軍壯舉紀(jì)念碑。91年前,紅軍曾在這里與敵人激戰(zhàn)。戰(zhàn)斗中,為了不誤傷被敵人脅迫的百姓、不做俘虜,100多名紅軍官兵跳下了懸崖。

    作為紅軍后代、歷史教師,我曾于2007年和2011年,兩次與長期研究困牛山戰(zhàn)斗的石阡縣原黨史研究室主任楊又鑄同行,到困牛山追尋那段紅色歷史。尋訪過程中,留下許多難忘的回憶。

    前不久,楊又鑄寄來當(dāng)?shù)匦陆霭娴摹独I郊t色故事》。看到書中許多熟悉的地名和人名,我的記憶如潮水般涌來。整理思緒,我靜心寫下兩次探訪困牛山的經(jīng)歷。

    初 探

    每一步,都踏在勇士走過的路上

    我最初萌生探訪困牛山的想法,緣于一張老照片。

    過去這些年,我多次重走長征路,拜訪了許多老紅軍。拜訪老紅軍嚴(yán)成欽時,我有幸獲贈了一張他當(dāng)年與戰(zhàn)友們在長征途中的合影。他告訴我:“這是在石阡照相館拍的,百姓對紅軍很友好。”

    出于興趣,我開始去了解紅軍在石阡縣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隨著了解的深入,被困牛山一戰(zhàn)深深震撼。2007年暑假,我與同伴踏上前往困牛山的旅程。

    時值盛夏,暑氣蒸騰。石阡縣委大院里,一棵百年樟樹投下大片陰涼。楊又鑄熱情地向我們介紹困牛山戰(zhàn)斗的情況,隨后邀請我們到甘溪鄉(xiāng)看一看。困牛山戰(zhàn)斗之前,紅軍曾在那里與敵人激戰(zhàn)。

    乘車沿山路前行,我們遠遠地望見矗立在山崗上的甘溪紅軍烈士紀(jì)念碑。再往前的路崎嶇難行,患腿疾的我拄著拐杖,堅持往上攀行。路上,楊又鑄向我們介紹起當(dāng)年發(fā)生在這里的那場遭遇戰(zhàn)——

    1934年8月,紅六軍團奉命西征,為中央紅軍戰(zhàn)略轉(zhuǎn)移先遣探路。10月7日,部隊進至甘溪,陷入敵人重重包圍。官兵浴血奮戰(zhàn),打退敵人多次進攻,但“人員、彈藥、精力消耗極大”。為掩護軍團主力突圍,紅六軍團第18師第52團的官兵們,一步步將敵人引向困牛山一帶……

    甘溪紅軍烈士紀(jì)念碑前,我們肅立鞠躬,靜默致哀,表達對紅軍烈士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緬懷。

    次日清晨,我們乘車前往困牛山。困牛山是石阡縣龍?zhí)伶?zhèn)境內(nèi)諸多山中的一座小山,海拔500米左右,南、西、北三面有黑灘河環(huán)繞,山谷幽深,十分險峻,因“放牛至此無須看管,牛也走不出去”而得名。

    當(dāng)年,第52團的100多名官兵在困牛山英勇阻擊敵人,氣急敗壞的敵人拿著槍,脅迫當(dāng)?shù)乩习傩兆咴谇懊?,向他們步步緊逼。為避免誤傷老百姓,官兵一直退到虎井溝懸崖邊。抱定“誓死不傷百姓、誓死不做俘虜”的信念,他們毅然砸毀槍支,縱身跳崖。除個別官兵被樹藤擋住幸存外,大部分壯烈犧牲……

    “去跳崖處看看吧。”楊又鑄說。我們跟在他的身后,沿草木掩映的羊腸小道下行,每一步,都踏在勇士走過的路上。熱浪裹著山霧蒸騰,汗珠滴進泥土。后半程所謂的“路”變成很陡的坡,我鞋底打滑站不住,索性蹲下來,貼著陡坡慢慢滑行。

    虎井溝到了!

    數(shù)十米高的懸崖巍然聳立,崖底的黑灘河水泛著光流向遠方,令人生畏。站在那里,我心緒難平,仿佛聽到紅軍勇士砸毀槍支的聲音,看到他們縱身跳崖的身影……

    傾 聽

    那一天,也是刮著這樣的風(fēng)

    2007年那次困牛山之行,我們在龍?zhí)伶?zhèn)一個苦瓜藤爬滿籬笆的院子里,見到當(dāng)時99歲的村民蔡應(yīng)舉。當(dāng)年,他親眼目睹紅軍跳崖的一幕。

    年事已高的蔡應(yīng)舉,記憶依然清晰。我們坐在院子里的長條凳上,聽蔡應(yīng)舉講述當(dāng)年故事。風(fēng)掠過,樹葉沙沙作響。

    “那一天,也是刮著這樣的風(fēng)……”蔡應(yīng)舉深吸一口氣,望向遠方——“那是甲戌年九月初九(1934年10月16日),紅軍一邊打一邊往山梁子走。那時我26歲,正在附近山上躲藏,看到紅軍往虎井溝方向撤退,好多人在那里跳崖了。第二天,我從山上回家,特地到虎井溝下面去看,跳崖犧牲的紅軍‘一窖窖’(當(dāng)?shù)胤窖?,意思是‘一群群’),是散開的?!?/p>

    蔡應(yīng)舉眼里泛起淚光,他抹著淚說:“我唱紅軍歌給你們聽吧!”隨即,他輕聲哼唱起來,手指隨著曲調(diào)輕輕叩擊板凳。

    “紅軍來到川巖壩(龍?zhí)伶?zhèn)下轄村),鐵血丹心映山崖。跳崖犧牲垂千古,英雄浩氣耀中華……”滄桑的歌聲飄蕩在院子里,令我們深深動容。

    “跳崖的凈是些十七八歲的娃兒?。∥覀冇肋h記得他們。”蔡應(yīng)舉回憶,紅軍跳崖犧牲后,當(dāng)?shù)乩习傩諏⑺麄兊倪z體掩埋起來。此后每年九月初九和清明節(jié),鄉(xiāng)親們都會自發(fā)帶著祭品,到山上祭奠紅軍。

    離開蔡應(yīng)舉家,我的心情難以平靜,另一位老人的聲音在我耳畔響起——

    老紅軍賀珍,曾擔(dān)任紅六軍團第17師第51團衛(wèi)生隊班長。我去拜訪時,他回憶道:“甘溪戰(zhàn)役打響后,我們隨軍部行動,中途突破封鎖線休整時,才得知52團的消息。如果不是他們引走了敵人,我們可能很難突圍?!彼瑴I叮囑,“如果你去石阡,替我去看望犧牲在那里的戰(zhàn)友”。

    返程路上,我們路過一座無名紅軍墓。站在墓前,淚水不由自主在我的眼眶中打轉(zhuǎn)?!拔掖睦蠎?zhàn)友來看望您了?!蔽逸p聲說。

    此后,我在多場講座中給學(xué)生們講述紅軍在困牛山的壯舉。一名學(xué)生聽完講座后感嘆:“心在流淚!”

    再 訪

    那條小路,連接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2011年12月初,我重走紅六軍團西征路時又來到石阡縣。這座承載著厚重紅色歷史的縣城,拓寬的街道兩旁綠樹成蔭,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再訪困牛山那天,天空下起蒙蒙細雨。山巒靜臥在雨中,草木上掛著晶瑩的水珠。和我們上次探訪時不同,山中多了一座困牛山紅軍壯舉紀(jì)念碑。楊又鑄介紹,應(yīng)當(dāng)?shù)剀娒褚螅o(jì)念碑于2009年建成。仰望紀(jì)念碑,“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六軍團”字樣十分醒目,碑身上鐫刻著鐮刀、錘頭、五角星。

    我走近紀(jì)念碑,敬讀碑文。雨滴不斷落在“百余紅軍戰(zhàn)士”的字樣上,就像擦不干的眼淚。我不由得感慨:紅六軍團第18師第52團百余名勇士的英名永恒。

    我與同行的楊又鑄以及幾位紅軍后代一起,在紀(jì)念碑前鞠躬、默哀。山風(fēng)掀翻雨傘,我們索性收傘而立,任由細雨打濕衣衫。默哀完畢,楊又鑄輕撫紀(jì)念碑感嘆:“這座紀(jì)念碑,寄托著我們的情感,石阡人民世世代代不忘紅軍恩?!?/p>

    我們跟著楊又鑄,又一次來到紅軍跳崖處。通向虎井溝的那條險徑已經(jīng)修了臺階,下行時輕松許多,但我心頭依然沉甸甸的。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那條彎曲的小路就像一條紐帶,連接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第二次來到石阡縣,在石阡中學(xué)舉辦的那場講座讓我難忘。那天,我站在講臺上,向300多名學(xué)生講述重走長征路和探訪困牛山的見聞。學(xué)生們安靜地聆聽,不時在筆記本上認真記錄著。講座結(jié)束時,一名女生送給我一顆五角星——那是她知道要參加紅軍主題講座,特意提前疊好的。

    “我們永遠感念紅軍的恩情?!甭犕昱脑挘胰滩蛔∨c她相擁。

    那一刻,我更加確信:紅軍在困牛山的英雄壯舉,早已成為一座矗立在人民心中的永恒豐碑。

    制圖:扈 碩


作者:鄧玉平
文章來源: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
責(zé)任編輯:唐詩絮
軍情熱議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