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畢業(yè)于國際關系學院國際關系專業(yè)研究生?,F(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臺研所科學研究室副主任、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團隊成員。 |
作者 張華
1月11日,非洲大國尼日利亞宣布臺灣駐尼機構降格,解決了中尼關系發(fā)展中的歷史遺留問題,此舉被普遍解讀為大陸進一步對蔡英文當局施壓。回顧過去一段時間的大陸對臺政策可以看出,大陸應對蔡英文當局“臺獨”主張和活動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就是在涉外問題上對臺施壓。大陸為何選擇涉外議題呢?
大陸頻用涉外事務議題對蔡當局施壓
自2016年1月蔡英文當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以來,大陸利用與臺灣“邦交國”建交、拒絕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等方式對蔡英文當局施壓。2016年3月17日,就在蔡英文當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和其正式就職的中間點,大陸宣布與早已與臺灣斷絕“外交關系”的岡比亞建交。岡比亞在2013年11月單方面宣布與臺灣“斷交”后,雖然多次表達與中國大陸建立外交關系的愿望,但大陸出于馬英九在島內執(zhí)政的考慮沒有同意。
此后,在臺灣涉外活動議題上面臨的就是臺灣是否循往例參加世界衛(wèi)生大會的問題。世衛(wèi)大會雖在5月22日舉行,但大陸需要在5月20日蔡英文正式就職之前作出決定是否允許臺灣參加,因為需要在開會前數(shù)天進行先報名等程序。為了最大程度上爭取蔡英文,同時又防止蔡英文的“就職演說”中有脫序行為,大陸決定允許世衛(wèi)組織向臺灣發(fā)出邀請函,但同時在邀請函中注明“一中原則和聯(lián)合國2758號決議”。
蔡英文當局正式上臺后,有關兩岸關系定位等議題的主張和做法并不能令大陸滿意,因此大陸在2016年下半年對臺施壓的力度明顯增強。2016年9月,每隔3年舉行一次的國際民航組織大陸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臺灣本想能夠在2013年首次參與的基礎上,循著5月參加世界衛(wèi)生大會的例子,繼續(xù)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大會。但是,由于蔡英文當局在兩岸問題上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臺灣的愿望最終落空。
12月20日,在蔡英文與美國侯任總統(tǒng)特朗普通電話后,臺灣在非洲三個“邦交國”之一的圣多美·普林西比宣布與臺灣斷絕“外交關系”。26日,中國大陸完成了與該國的建交手續(xù)。2017年1月,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尼日利亞宣布,已經要求臺灣駐該國機構更名、減少人員并遷出首都。尼日利亞此舉不僅使臺灣在境外為數(shù)不多的掛“中華民國”旗號的機構進一步縮減,而且很有可能創(chuàng)造一種利用臺灣非邦交國對臺施壓的新模式。
利用涉外事務議題對臺施壓的三大理由
在蔡英文上臺后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大陸就利用至少以上五大涉外事務案例對臺施壓,大陸為何作此選擇呢?
首先,涉外事務領域是蔡英文當局搞“臺獨”的重要領域,大陸需要進行正面還擊。“臺獨”活動如果按地域分,可以分為在臺灣島內和臺灣境外。在臺灣境外的“臺獨”活動就是指臺灣盡可能多的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建立“外交”關系,并參與政府間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歷史上,兩岸曾經在國際上進行激烈的較量,如兩岸與美日等國外交關系的更替、兩岸在聯(lián)合國等國際重要舞臺上的較量。
蔡英文上臺后,在涉外事務上的“臺獨”活動也沒有停止。6月底,也就是在就職剛剛滿月之際,蔡英文就出訪巴拿馬和巴拉圭,創(chuàng)下臺灣當局領導人就職后出訪最快的記錄。期間,蔡英文“過境”美國邁阿密和洛杉磯。9月聯(lián)合國開議期間,島內“臺獨”分子試圖要求以臺灣名義加入聯(lián)合國。蔡英文當局雖未公開支持,但也沒有承諾此后不會推動。12月,蔡英文又主動與美國侯任總統(tǒng)特朗普通電話,創(chuàng)下美臺互動層級的新紀錄。2017年1月,蔡英文再次訪問中南美洲四國,并“過境”美國休斯頓和舊金山。針對蔡英文當局在涉外事務方面的頻繁挑釁,中國大陸必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臺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問題上給予正面痛擊。
其次,壓縮臺灣國際空間是大陸最易操作的方面之一,并且有充分的理由。一方面,臺灣的“邦交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與中國大陸建交意愿強烈。伴隨著綜合實力的增長,中國大陸的國際影響力也不斷提升,世界各國都需要與中國維持良好的關系,這對臺灣的所謂“邦交國”形成了重大現(xiàn)實挑戰(zhàn)。在過去馬英九執(zhí)政期間,雖然很多臺灣的“邦交國”提出要與中國大陸建立外交關系,但是中國大陸出于發(fā)展兩岸關系的考慮沒有答應?,F(xiàn)在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系倒退的責任已經不在中國大陸一邊,因此大陸無需再投鼠忌器,順勢要求臺灣的“邦交國”與臺灣“斷交”。
另一方面,在臺灣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前提下,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前提已經失去。眾所周知,馬英九在島內執(zhí)政時期,臺灣之所以可以參與世界衛(wèi)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等,并且與新加坡和新西蘭簽署自由貿易協(xié)議,前提和基礎在于馬英九當局承認“九二共識”,并且是循著兩岸協(xié)商的路徑進行的。現(xiàn)在這兩個方面都不存在,臺灣的國際空間變小是自然而言的事情。
再次,臺灣的國際活動空間被擠壓首當其沖的是臺灣當局,而不是臺灣普通民眾。大陸的對臺政策是堅決反對和遏制各種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但同時又要爭取臺灣同胞的民心。因此,大陸對蔡英文當局進行施壓甚至于懲罰需要精準施策。也就是說,大陸的拳頭必須是打在蔡英文執(zhí)政團隊身上,而不是臺灣同胞身上。
無論是挖臺灣的“邦交國”,還是反對臺灣參與某些國際組織,針對的都是臺灣執(zhí)政當局,對臺灣普通民眾的影響較小。臺灣“邦交國”和參與重要國際組織的數(shù)量,都是臺灣民眾檢驗臺灣當局執(zhí)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這兩個方面都出現(xiàn)下降,至少代表臺灣執(zhí)政當局在涉外層面的無能。此外,涉外事務是高度政治性的領域,即使臺灣當局無法與相關國家和地區(qū)保持“外交”關系,但臺灣依然可以與其保持民間、商務和文化往來;即使臺灣無法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參與某些國際組織,但臺灣依然可以透過中國大陸等方式得到相關國際組織的資訊;也就是說,臺灣國際活動空間的壓縮,對臺灣普通民眾的實際影響并不大,也就不會在島內民眾間引起大的反彈。 (作者 張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博士)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