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航天英烈胡文全:鞠躬盡瘁只為航天

華夏經緯網(wǎng) > 軍事 > 軍史鉤沉      2021-04-08 10:37:36

  63年來,一代代東風航天人完成了從第一枚國產地地導彈到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從第一次導彈原子彈“兩彈結合”飛行試驗到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從第一艘載人飛船到第一個空間實驗室的發(fā)射任務,為我國航天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我國航天事業(yè)和武器裝備史上眾多“第一”背后,我們看到了無數(shù)個忙碌的身影,他們用汗水澆注著成功,用生命詮釋著忠誠。

  在中國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距離載人航天發(fā)射場7公里處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長眠著760多位航天英烈。

  他們?yōu)榱税l(fā)展新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yè),隱姓埋名扎根大漠,即使倒下了,也選擇守望著這片神奇的土地。

  墓碑排列成整齊的軍陣,寂然佇立,向每一位瞻仰者講述著航天英烈們的故事。

  這是發(fā)測站高級工程師胡文全的墓冢。這位在戈壁灘一干就是28年的高工,給航天科技工作者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1958年,作為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首批畢業(yè)生的胡文全,來到了西北大漠,投身新中國剛剛起步的航天事業(yè)。

  在運載火箭發(fā)射試驗初期,胡文全負責橫偏校正系統(tǒng)箭上接收機工作。1962年,我國自行設計的新型號運載火箭把橫校系統(tǒng)改為安全遙控站,為了確定地面站最小安全距離,胡文全一年四季在茫茫戈壁灘上做火焰衰減試驗。夏天,頂著近50℃的酷暑在戈壁灘上作業(yè);冬天,在零下30℃的環(huán)境下開展作業(yè)。

  1980年,我國在向太平洋發(fā)射遠程運載火箭的測試中,箭上一個應答機頻率單、雙站頻差變化較大,出現(xiàn)超差。大家與試驗隊的同志分析、查找了3天也沒有找到原因。故障在哪里?胡文全苦思冥想,硬是從系統(tǒng)幾十萬個零部件中,查出了應答機天線上的一個螺釘松動,使故障隱患迎刃而解。

  正當他傾注全部精力準備迎接新的試驗時,癌癥向他襲來。1986年12月18日,胡文全住進醫(yī)院。望著已經深度擴散的癌變切片,醫(yī)生們吃驚地說:“怎么不早些來?”

  手術切除了他的胃、脾和淋巴,但他以極大的毅力與病魔斗爭,術后3天就下床堅持鍛煉。

  就在昏迷的前兩天,他還與一位搞雷達的同志談了一下午,討論地面雷達該如何改進,與彈上應答機對接還有什么問題。

  1987年3月21日,胡高工又一次昏迷過去,從此再也沒有醒來……

  胡文全逝世后,同事們在他辦公室里清理出上百本、數(shù)十萬字的試驗筆記。這是這位“老航天”幾十年的心血結晶,更是留給青年技術人員的寶貴遺產。他的妻子撲在遺體上痛哭:“你把工作安排得周周到到,卻沒有給家里留下一句話……”

  一個個先輩故事,讓航天科技工作者深受震撼;一個個飛天壯舉,不斷激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拔覀儸F(xiàn)在正在緊張備戰(zhàn)空間站任務,先輩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我們將努力提高業(yè)務水平,以嚴慎細實、精益求精的工作態(tài)度,確保空間站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發(fā)測站遙測指揮陳啟蒙說。

 

來源:裝備科技 作者:吳雨陽 姚軍鵬 李裕祥


文章來源:裝備科技
責任編輯:胡光曲
軍情熱議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