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lián)網(wǎng)+長征”:萬水千山在云端
■解放軍報記者 單慧粉 實習記者 吳曉婧

“長征文物地圖”小程序界面。

“長征文物地圖”小程序掃描二維碼體驗。
10月22日,貴州遵義東風小學,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研學活動如期舉行。在老師的指導下,五年級學生李子玉通過手機和投屏,與長征展開“親密接觸”。
由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的“互聯(lián)網(wǎng)+長征”教育體驗示范項目上線百日,已在網(wǎng)絡上掀起“云游長征”的熱潮。不用前往現(xiàn)地,只需在微信搜索小程序,長征文物、重要博物館、紀念館地理位置信息均實現(xiàn)可視化,所在位置附近的長征文物點一目了然;點開紀念館網(wǎng)頁,線上就能為烈士送花并舉行一次簡單而莊重的祭奠儀式……
近年來,隨著數(shù)字技術發(fā)展,“云旅游”“云看展”“云賞劇”等線上模式逐漸被大眾接受,也為長征文物的展示傳播和紅色旅游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盎ヂ?lián)網(wǎng)+長征”的方式成為保護革命文物、弘揚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以科技賦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一次全新探索。

游客與3D建模制作的“紅軍戰(zhàn)士”合影留念。
頂層設計,珍貴遺存重放光芒
來自四川的文物工作者李蓓,每年都要重走長征路。今年,她手里多了些“電子裝備”——“長征文物地圖”小程序、“強渡天險”APP、研學活動電子手冊?!坝辛藬?shù)字技術的助力,去各地的長征遺址方便多了?!?/p>
打開“長征文物地圖”,點開代表每一個長征文物點的圓點,文物背后的長征故事躍然屏上。小小一張電子地圖,記錄了紅軍長征所經(jīng)歷的600余次戰(zhàn)役戰(zhàn)斗,跨越的近百條江河,攀越的40余座高山險峰。
曾幾何時,李蓓這樣的文物工作者開展長征文物保護工作,看到長征沿線的遺址遺跡出現(xiàn)不同程度損毀,頗感心痛。
矗立在赤水河畔的茅臺渡口紀念碑、在夕陽下散發(fā)著金色光芒的松潘紅軍長征紀念總碑、俯瞰遵義老城的鄧萍烈士墓……隨著黨和國家對革命文物保護的日益重視及各級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加強,一處處分布在廣袤中華大地、綿延于歲月長河的珍貴遺存,串聯(lián)匯聚成一條鮮艷的紅飄帶,鼓舞著更多人在新長征路上續(xù)寫新篇章。
一系列頂層設計擘畫了長征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發(fā)展藍圖:2016年,國家文物局等五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互聯(lián)網(wǎng)+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將“長征文化線路整體保護工程”列為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六大重點項目之一。
2019年7月,習主席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diào),“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
“近年來,長征文物保護展示以及紅色文化傳播水平日益提升,但現(xiàn)留存的長征文物由于展示手段較單一,往往嚴肅有余、體驗不足?!薄盎ヂ?lián)網(wǎng)+長征”項目負責人畢毅說,如何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增強長征文物的吸引力,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今年8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f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guī)劃》,整合長征沿線15個省區(qū)市文物和文化資源,根據(jù)紅軍長征歷程和行軍線路構建總體空間框架。其中,數(shù)字再現(xiàn)作為“六大重點工程”之一,強調(diào)充分運用數(shù)字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多手段全方位提升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的展示和傳播效果。
在新技術支撐下,各地長征遺址保護有了新載體:在貴州遵義會議紀念館,數(shù)字全景展廳能夠實現(xiàn)讓觀眾在家中“漫游”;在陜西延安寶塔山下,1.5萬平方米的山體崖壁已成巨幅銀幕,利用幻影成像、3D技術,中央紅軍長征的歷史畫卷在《延安頌》《保衛(wèi)黃河》等歌曲聲中徐徐展開;在甘肅白銀會寧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云游”紅色教育基地系列活動火熱展開,百萬網(wǎng)友通過收看直播“重走”長征路……

四川省石棉縣安順場八一希望小學學生參觀中國工農(nóng)紅軍強渡大渡河遺址。
科技賦能,紅色文物“開口說話”
碧空如洗的天空綴著朵朵白云,大渡河水洶涌澎湃,石走雷奔,戰(zhàn)斗一觸即發(fā)。
這是第77集團軍某合成旅“滿堂紅炮兵連”中士蔡旺手機上的場景。只見他手指輕點,畫面顯示紅軍的迫擊炮瞄準了對岸的工事,“嗵嗵”兩聲,畫面上敵人的碉堡飛向半空……
86年前也是在這里,連隊老連長趙章成在前方戰(zhàn)士受阻的情況下,3發(fā)3中,扭轉了戰(zhàn)局。
在中國工農(nóng)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神炮手趙章成”體驗點,游客們打開“強渡天險”APP,掃描眼前的紅軍強渡大渡河遺址,便能看到虛擬的紅軍戰(zhàn)士強渡大渡河的場景。震撼的音效、變幻的燈光以及三維動態(tài)影像,全景展示趙章成炮轟碉堡的故事,讓游客們身臨其境。
體驗當年先輩的壯舉,感受臨危受命的心情,蔡旺心情澎湃:“當時革命先輩歷經(jīng)艱難險阻,立下奇功。我們要像他們那樣練精手中武器裝備,英勇善戰(zhàn)、敢于勝利!”
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長征”項目的重要內(nèi)容,“強渡天險”APP是AR技術在戰(zhàn)場遺址展示應用中的一次探索。該APP是一款專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強渡大渡河遺址開發(fā)的場景體驗應用,依托5G、AR技術和3D數(shù)字內(nèi)容,實現(xiàn)遺址現(xiàn)場與虛擬歷史場景的疊合再現(xiàn)。
“這為如何在不重建、不擾動革命遺址的前提下,提升遺址展示的直觀性和吸引力提供了一種新思路?!眳⑴c該項目建設的電信企業(yè)負責人韋廣林介紹,該APP還包含了基于AR技術的“尋寶打卡”“拍照合影”“致敬先烈”等可交互內(nèi)容,讓游客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長征精神。
紅軍長征歷時兩年,縱橫十余省,長驅二萬五千里。作為這段壯闊史詩的重要見證,豐富多樣的長征文物散布在沿線15個省區(qū)市的廣袤土地上。近年來,隨著紅色旅游不斷升溫,江西于都、貴州黎平、四川古藺、湖南道縣等紅軍長征沿線舉行了形式多樣的“重走長征路”活動。參觀者走紅軍小道、聽長征故事,紅色教育入情入境、入腦入心。
長征沿線掀起紅色旅游熱的同時,也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zhàn):現(xiàn)存長征文物多數(shù)地處偏遠、分布零散、單體規(guī)模小,如何方便工作人員做好這些長征文物的保護管理,同時讓游客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每個長征遺址背后的故事?
一幅上線一個月便實現(xiàn)近萬瀏覽量的“時空地圖”給出了答案。
打開微信小程序“長征文物地圖”,在紅軍長征線路上,16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點星羅棋布。搜索“強渡烏江”,除了事件的簡介,頁面還會顯示所有與之關聯(lián)的重要文物點,讓使用者能夠在“時空地圖”中更清晰全面地了解長征歷史。它不僅實現(xiàn)了長征文物、重要博物館、紀念館地理位置信息的可視化,以及便捷的分類搜索、查詢和定位,還把長征文物與重大事件、代表性故事相關聯(lián),以時空結合的方式呈現(xiàn)偉大遠征。
“該應用還設置了‘文物信息上報’等用戶互動功能,以及長征文物保護相關知識科普專欄,期待能引導更多人參與長征文物的保護監(jiān)管?!碑呉愀嬖V記者。

游客在四渡赤水VR戰(zhàn)爭體驗中心使用VR眼鏡看到的場景。
紅色追尋,切身體驗感悟長征精神
“戰(zhàn)士張桂成?!?/p>
“到!”
“戰(zhàn)士陳萬清。”
“到!”
“二連連長熊尚林?!?/p>
“到!”
……
盛夏時節(jié),四川省石棉縣安順場大渡河河畔,一次特殊的點名儀式正在舉行。老師念到的是強渡大渡河十七勇士的名字,齊聲答“到”的是安順場八一希望小學的學生們。他們的身后是一幅醒目的標語:“我們是紅軍的血脈,我們是革命的后代?!?/p>
“站在大渡河邊,參加點名儀式,我感覺書本上那一個個戰(zhàn)斗故事和英雄人物都鮮活起來,自己仿佛也走進了那段崢嶸歲月?!睂W生毛一貝深有感觸地說。
重走長征路,在浸入式體驗中緬懷先烈。
在研學活動出發(fā)地四川省石棉縣安順彝族鄉(xiāng)新場村,學生們身著軍服、頭戴八角帽踏上征途;停留點馬鞍山埡口,學生們感受紅軍急行軍的艱辛;終點安順場,學生們了解體驗紅軍強渡大渡河的英勇……
這些置身其中、深受觸動的細節(jié),通過跟拍直播,在多個媒體平臺同步投放播出。
安順場八一希望小學學生們參與的紅軍強渡大渡河研學課程,充分考慮了中小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興趣點,將紅軍長征歷史融入有人有物、有血有肉的故事中,并以“重走長征路”徒步體驗、現(xiàn)場教學為主要形式,邊游邊講、邊看邊學。
“我們希望能引導學生在跨越時空的互動中,既了解長征歷史,又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眳⑴c研學項目的工作人員賈玥介紹,他們精心設計了“小小指揮官”“學習神炮手”“新時代長征”等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的教學內(nèi)容,結合AR體驗點設置了互動環(huán)節(jié),并通過手繪地圖、知識問答、負重競賽等方式,讓學生們在行進中感悟長征精神。
不久前,距石棉700余公里的貴州遵義,一場“線上長征”云徒步活動火熱進行。
貴州遵義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還原遍及貴州的紅軍長征路線圖,在地圖顯示入選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qū)的66個縣(市、區(qū))。參賽選手通過線下打卡的方式點亮線上地名,同時彈出地名背后的紅軍長征歷史事件。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活動,吸引眾多參與者重返長征故地,重溫崢嶸歲月。
此外,遵義市還圍繞遵義會議會址、紅軍山、婁山關、四渡赤水等紅軍長征遺址,開辟多條研學旅行精品線路,遵義已成為紅色研學的熱門打卡地。
遵義軍分區(qū)政委文木海表示,近年來,遵義市開辟多條紅色研學路線,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拔磥?,遵義軍地將攜手用好紅色資源,傳承長征精神,傳播長征文化,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p>
(照片由“互聯(lián)網(wǎng)+長征”教育體驗示范項目組提供)

游客在四渡赤水VR戰(zhàn)爭體驗中心體驗VR設備。
長征精神的“數(shù)字化宣傳隊”
■董栓柱 潘潤澤
長征很遠。85年前中國工農(nóng)紅軍跨越兩萬五千里漫漫長路,譜寫了一首英雄的史詩,深深地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長征很近。它留下的一處處遺跡,清晰地記錄著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個個奇跡,長征精神時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無懼艱難險阻奮勇爭取勝利。
長征充滿著無窮的魅力。它不斷吸引著人們循著先烈的足跡,體驗“萬水千山只等閑”的壯志豪情,感悟“只要跟黨走,一定能勝利”的信念力量。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數(shù)字技術助力弘揚長征精神,在沉浸式體驗中傳承紅色基因,能讓更多人讀懂長征這個“宣言書”,自覺加入弘揚偉大長征精神的“宣傳隊”,讓長征精神孕育的紅色種子在新時代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近年來,各地致力于用數(shù)字技術賦能紅色文物創(chuàng)新展示,為紅色文化的數(shù)字化傳播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如用全息影像技術展出重大歷史事件原始影像、借助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等技術制作的紅色景點實景導航APP、線上紅色展廳、線下沉浸式展廳等,把一個個鮮活的歷史瞬間,以數(shù)字化的思維邏輯、數(shù)字化的技術進行“還原”。一些“現(xiàn)象級”的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收獲高票房、高收視率的事實表明,紅色文化產(chǎn)品從來都不缺少受眾,關鍵是要秉持與時俱進的理念,打造出符合當下人們認知特點、審美取向的作品。
信息化時代,數(shù)字技術讓長征文物“活”起來,助力長征文化“破圈”傳播。此次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數(shù)字再現(xiàn)”工程,充分運用數(shù)字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多手段全方位提升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的展示與傳播效果,推進長征文物資源信息在更大范圍開放共享;運用線上線下互聯(lián)互通方式,讓長征文化教育寓教于樂。此外,還有更多的科技創(chuàng)意成果,為長征文化增添了科技元素,極大增強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吸引力和互動性。
精神文化的力量能夠超越時空,成為一個民族自強不息奮發(fā)前行的動力源泉。增強長征精神為代表的主流精神文化的吸引力和互動性,可以讓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人們,在富有科技含量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中加深對紅色中國來之不易的認知、感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汲取真理之光照亮未來的力量。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要走好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數(shù)字技術在長征文化傳播方面的運用是為了讓更多人傳承長征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擔當己任。當前,我們正滿懷豪情進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要清醒認識到前行的路上,還會碰到必須攻克的“婁山關”,遇上阻礙前進的“臘子口”,必須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發(fā)揚敢于戰(zhàn)斗、不怕困難的奮斗精神,勇于戰(zhàn)勝各種艱難險阻、風險挑戰(zhàn),奮力奪取新的偉大勝利,在新時代的長征中,交出更為優(yōu)異的答卷,書寫更為壯麗的篇章。
作者:單慧粉 吳曉婧
文章來源: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唐詩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