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唐永紅:面對RCEP臺灣當局何以老神在在?!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深度分析      2022-01-10 09:04:40

唐永紅:中美及兩岸結構性矛盾的性質與中美及兩岸關系的走向_1614676175778

唐永紅(資料圖)


  作者 唐永紅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協議》(RCEP)于2022年1月1日開始生效?;赗CEP形成的區(qū)域經濟組織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東盟10國等15個成員經濟體。其人口數量、經濟體量、貿易總額均約占全球總量的30%。RCEP的生效實施必會改變國際貿易與投資格局,也會對與RCEP成員有著密切經貿聯系的臺灣經濟體產生重大沖擊。

  從短期來看,RCEP的實施會引起國際貿易格局的改變,RCEP地區(qū)成員之間相互貿易會有所提升,并部分替代從區(qū)外經濟體的進口。這可能會減少對臺灣產品的需求。與此同時,目前,臺灣約六成的出口是流向RCEP地區(qū),即便其中約70%的產品出口RCEP地區(qū)已是減免關稅的(在臺灣與RCEP成員的產品貿易中,包括電腦、電子零組配件、軟體、半導體、半導體制造設備、通訊設備、測試設備、科學儀器等出口占比達到七成左右的產品,按照WTO于1996年建立的《資訊科技協定》,享受零關稅或低關稅待遇),但仍有約30%的產品(大多為傳統產業(yè)的機械、紡織、金屬、塑化品等)出口RCEP地區(qū)時面臨較高的貿易關稅。RCEP的實施必定會影響臺灣這部分產品對RCEP地區(qū)出口的價格競爭力,從而影響這些行業(yè)的發(fā)展以及相關的就業(yè)、薪資與稅收水平等。

  從長期上來看,RCEP的實施也會導致國際投資格局的改變。RCEP成員之間的產品貿易實行零關稅后,一方面會刺激RCEP地區(qū)內各成員增資擴產,另一方面會吸引來自RCEP區(qū)域之外的地區(qū)的投資。對臺灣而言,RCEP的實施將迫使島內附加值偏低、標準化較高的終端產品和零組件(如石化、紡織等傳統產品)的出口生產商進一步直接將生產基地遷移到RCEP地區(qū)生產供給當地需求者。這可能會加劇島內產業(yè)資本外移,直接影響島內經濟的成長動力,以及相應的島內就業(yè)、薪資與稅收。

  此外,RCEP涉及服務業(yè)市場準入,這勢必沖擊到臺灣金融、電商、電信、專業(yè)服務等相關服務業(yè)進軍RCEP市場。而RCEP成員間經貿合作與產業(yè)分工必將隨著RCEP的實施而不斷深化,這不僅客觀上會一定程度地將臺灣經濟體排除在外,也會影響到臺灣當局新南向政策的成效。

  可見,不論是在短期上還是在長期上,RCEP的實施對臺灣都將帶來負面沖擊。總體而言,RCEP和《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等其他區(qū)域自由貿易協議陸續(xù)上路,將使得臺灣在全球經貿活動自由化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進一步邊緣化,將導致臺灣的貿易環(huán)境和投資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

  事實上,近30年來,隨著中國大陸崛起并日漸成為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經濟的一個主要的中心、隨著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蓬勃發(fā)展,臺灣由于一直未能處理好兩岸關系而不斷邊緣化。加之島內要素成本的不斷上升,結果,臺灣島內產業(yè)資本不斷外移,島外產業(yè)資本投資島內意愿不足,導致資本長期凈流出、島內產業(yè)投資不足,影響到臺灣產業(yè)創(chuàng)新(新技術轉變成新產業(yè))進程,以致臺灣出現了“產業(yè)空洞化”、經濟長期減速成長,呈現所謂“悶經濟”狀態(tài)。

  而今,臺灣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又將面臨RCEP上路帶來的重大沖擊。而臺灣當局卻老神在在,拋出“無需過度擔憂說”,企圖淡化RCEP實施對臺灣的沖擊,并試圖轉移注意力,把臺灣民眾的關心引向加入CPTPP以及與美國商簽TIFA(投資貿易框架協議)。臺灣當局如此操作,自是不難理解!從政治層面來看,臺灣當局當然不希望把RCEP生效實施帶來的沖擊講得很嚴重,以免造成整個社會對民進黨執(zhí)政的不滿。而經濟層面,兩岸ECFA早期收獲清單安排已經讓大陸減免關稅進口了臺灣生產的539項貨品,并向臺灣開放了十多項服務貿易市場。這一安排至今還在運作中(尚未因民進黨當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識”、抗拒統一、謀求獨立、聯美遏陸而終止運作),客觀上一定程度地消減了RCEP實施帶給臺灣的壓力。

  誠然,從有助于臺灣經濟發(fā)展角度而言,加入CPTPP,與美國商簽TIFA,拓展對外經濟空間,也的確是所需要的。不過,這只是臺當局目前在政治上的倡導,不僅是試圖轉移臺灣社會對RCEP帶來沖擊的注意力,更是回避了問題的實質,即臺灣最終能不能加入CPTPP或與其他經貿伙伴簽訂官方層面的經貿合作協議。畢竟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這些國家與中國大陸的邦交關系所帶來的現實利益,都遠遠高于與臺灣簽訂各種協議所帶來的收益,現實主義的他們是不會因小失大的。

  需要強調的是,臺灣畢竟是一個淺碟型的經濟體,賴以發(fā)展的自身資源和市場有限,一定要藉助島外資源和市場進行全球化(國際化)運作來發(fā)展自己,更應與自己的主要經貿伙伴進行經貿活動自由化與一體化發(fā)展。RCEP地區(qū)毫無疑問應是當前臺灣發(fā)展外經貿的重中之重。特別是,應與以中國大陸這一主要經貿伙伴為核心的區(qū)域進行經貿活動自由化與經濟一體化。而改善兩岸關系,乃臺灣唯一的正道。唯有如此,才能改善其出口環(huán)境、投資環(huán)境等發(fā)展環(huán)境,最終徹底改變臺灣邊緣化境地,讓臺灣回到全球化的中心地帶。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