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沙塵暴活動為何持續(xù)減弱?科學家最新研究揭開謎團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國際新聞      2022-11-23 09:14:46

東亞沙塵暴活動為何持續(xù)減弱?科學家最新研究揭開謎團

中國北方和蒙古國主要沙塵源區(qū)地表風速、植被覆蓋、土壤濕度變化對近二十年地表起沙量減少的相對貢獻?!≈锌圃捍髿馑?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近幾十年來,東亞沙塵暴活動整體上呈減弱的趨勢,特別是經歷本世紀初沙塵暴活動較為活躍的時期之后,近20年來沙塵暴活動持續(xù)減弱。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對未來有何影響?

中國北方和蒙古國主要沙塵源區(qū)模擬的地表起沙通量(品紅線)與站點觀測的沙塵暴天數(黑線)的對比?!≈锌圃捍髿馑?供圖

中國北方和蒙古國主要沙塵源區(qū)模擬的地表起沙通量(品紅線)與站點觀測的沙塵暴天數(黑線)的對比?!≈锌圃捍髿馑?供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22日發(fā)布消息說,該所科研人員與中外合作者最新開展的一項針對性研究發(fā)現,東亞沙塵暴活動持續(xù)減弱主要關聯地表風速、植被覆蓋、土壤濕度三大因素,其中,地表風速減弱起主導作用,植被覆蓋增加和土壤變濕也發(fā)揮關鍵作用。

這項沙塵暴活動變化及原因的重要研究成果,由中科院大氣所吳成來副研究員、林朝暉研究員聯合德國科隆大學邵亞平教授、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劉小紅教授、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李瑩高級工程師等共同完成。他們在中國“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地球系統(tǒng)數值模擬裝置”上,利用團隊合作開發(fā)的風蝕起沙模型(DuEM),對2001-2017年東亞地表起沙通量進行模擬試驗,最新研究揭示出近20年來東亞沙塵暴活動減弱的原因,相關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fā)表,模擬試驗數據也同時發(fā)表于《科學數據銀行》(Science Data Bank)上,供全球學者下載使用。

據論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吳成來介紹,沙塵暴是中國主要的災害之一,對國民生產生活活動和身體健康都有重要影響。同時,沙塵氣溶膠作為地球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輻射、冰云、風塵堆積和海洋碳循環(huán)均有重要作用。除了沙塵暴的這些影響和效應需要關注外,其實沙塵暴活動本身作為氣候環(huán)境變化的指示器,也是認識地球系統(tǒng)演變的“一面鏡子”。

過去沙塵暴活動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其未來將如何變化?這些都是廣受關注的科學和社會問題。如果不厘清沙塵暴活動歷史變化的原因,將很難對其未來的變化趨勢做出準確預測。

吳成來表示,過去中國很多學者對沙塵暴的歷史變化做了很多研究,這次研究是進一步進行定量化的分析,利用團隊開發(fā)的模型,輸入最新的氣象數據和衛(wèi)星遙感等資料,對2001-2017年東亞地表起沙通量進行估算,并通過考慮地表風速、土壤濕度、植被覆蓋等單個因子變化的多組敏感性試驗間的對比,量化出地表風速、土壤濕度、植被覆蓋等不同因子對2001-2017年東亞沙塵暴活動減弱趨勢的分別貢獻。

試驗結果表明,風蝕起沙模型很好模擬出2001-2017年東亞沙塵暴頻次的年際變化和減弱趨勢:相比于2001年,2010-2017年東亞主要沙塵源區(qū)(北緯35-49度,東經94-126.5度)的起沙量從3.08億噸/年減少到2.02億噸/年,減弱明顯;從變化的原因來看,沙塵源區(qū)上地表風速減弱、植被覆蓋增加、土壤變濕均起到重要作用,貢獻分別占46%、30%、24%。由此可見,導致東亞沙塵暴活動持續(xù)減弱的因素中,地表風速減弱起主導作用,而植被覆蓋增加和土壤變濕也有關鍵作用。

此次研究進一步表明,氣象要素變化是導致近20年來東亞沙塵活動減弱的主要驅動因子:近年來的風速減弱可能與全球變暖、氣候系統(tǒng)年代際變化有關;植被覆蓋增加則與地表氣溫增加、生態(tài)恢復工程等緊密相關;而土壤變濕可能與降水的變化有關,但其原因更為復雜。因此,預估未來沙塵活動的變化趨勢需要同時考慮這些要素的綜合影響。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林朝暉指出,這項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認識近20年來東亞沙塵暴活動演變的原因及機制,同時也為未來沙塵變化趨勢的預估提供關鍵的線索。

文章來源:中新網
責任編輯:姚思寒
寰球熱點
國際觀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