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隱入塵煙的“老師府”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 新聞 > 涉臺新聞      2024-05-07 08:25:55

新華社臺北5月6日電 題:隱入塵煙的“老師府”

新華社記者趙博、齊菲

在臺北市大同區(qū)延平北路,有一處閩南風格的兩拼四合院。單脊式燕尾屋頂,舒展著交趾陶卷草;屋廳里紅磚鋪地、匾額林立,門神彩繪栩栩如生。最為特別的是,院內(nèi)佇立著臺灣現(xiàn)存僅有的一對“舉人桿”。石旗桿上蟠龍飛騰,氣勢恢宏。

這是陳悅記祖宅,民間尊稱“老師府”。來自福建同安的陳悅記家族,科名輩出、熱心文教。清咸豐至光緒年間,北臺灣130多名考取科舉功名的人士里,65人出自陳家教導。“老師府”由此得名。

陳家所居的淡水河畔,因生員、舉人漸多,鄉(xiāng)民視士子如龍,始有“大龍峒”之稱謂。歷經(jīng)歲月洗禮,古厝已顯頹敗。陳悅記家族接力成就大龍峒鼎盛文風的故事,卻是口耳相傳,從不過時。

讀書人家

清乾隆年間,20歲的同安秀才陳遜言渡海來臺,投奔卜居淡水行醫(yī)的父親,后移居現(xiàn)大龍峒一帶,經(jīng)營木材生意。陳遜言給商行起名“陳悅記”,取“近悅遠來”之意。致富后,他積極推廣文教、興辦書院。這個商號便成為家譜記載的公業(yè)統(tǒng)號。

1807年,陳遜言修建了陳悅記祖宅。這座閩南話俗稱“伸手”的護龍式四合院,門面進入為公媽廳,廂房分配給各家共居。1832年,家族人丁衍生,于右側(cè)擴建相同樣式大小的四合院,門面進入為公館廳。

從這處院落,走出了兩個舉人、兩個庠生、兩個貢生。重視教育的陳家,傳為佳話。

圖為位于臺北市大同區(qū)的陳悅記祖宅(4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博 攝

根據(jù)大清律例,鄉(xiāng)試中舉者獲賞“石礎”及“木旗桿”一對,可公開陳列于家宅前埕以彰顯功名?!芭_灣人中舉不容易,我們家又以讀書為榮,干脆用了石旗桿?!标惣液笕恕⑴_北“素園藏書”創(chuàng)辦人陳玠甫笑著說。

這樣的“舉人桿”陳家原有三對,如今只剩下一對完整留存,為科舉制度在臺灣的發(fā)展提供了歷史實證。

明鄭時期,儒學文化在臺灣落地生根。清康熙年間,朝廷在臺開科取士,慮及臺人渡海不易,實行優(yōu)惠政策,于閩省另編字號,額中舉人1名。此后,定額逐漸增至4名。

1859年,朝廷加開恩科,同時補行前一年的正科。兩科皆有加額,臺人中舉多達14名,創(chuàng)下臺灣科舉史的紀錄。出生于陳悅記祖宅的陳遜言四子陳維英,就是其中之一。

陳維英擔任過福建閩縣教諭,期滿納捐為內(nèi)閣中書。致仕后,他全力興辦鄉(xiāng)學,捐錢捐物、親任教習。在陳維英的推動下,大龍峒一帶崇儒重教風氣日盛,培養(yǎng)出大批文人學士,極大促進了北臺灣的發(fā)展進步。

陳維英被后世推崇為“北臺文宗”?!袄蠋煾崩锲駫熘粔K“樹德之門”匾額,正是感激陳維英擴充書院、作育英才的善舉。

捐建孔廟

日本殖民統(tǒng)治臺灣時期,極力推行“同化教育”。禁漢語、廢科舉、拆文武廟、關停書院,甚至不允許臺灣人在家中放置祖先牌位。臺灣社會慘遭荼毒,儒學文脈岌岌可危。

這時,大龍峒陳家出了一個“吃了熊心豹子膽”的人物——陳培根。

陳培根是陳悅記第六代傳人,熱心公益,尤其重視文教、祭祀、禮樂的傳承發(fā)揚。在他的帶領下,陳氏族人恢復了書院關停后荒廢多年的春秋兩祭,重新以隆重的三獻禮追思先賢。

據(jù)當時臺灣《日日新報》記載,陳培根邀集文士在自家花園舉辦“守發(fā)宴”,以“守發(fā)”明志,表達對日本人要求成年男子斷發(fā)的不滿。他還出任保安宮管理人、發(fā)放陳悅記獎學金、救濟臺北乞丐、創(chuàng)辦大龍峒信用合作社……始終是各界關注的“話題人物”。

1907年,日本人拆除臺北開府所建的官立孔廟,廟器盡毀。1925年,陳培根與鹿港辜家等發(fā)起倡議,集資興建民間孔廟。他率先捐出自家宅邸“素園”的2000多坪土地,積極參與重建事務。

圖為陳悅記第六代傳人陳培根等發(fā)起倡議,集資修建臺北孔廟的老照片。(受訪者供圖)新華社發(fā)

陳培根辭世時只有54歲,沒能看到孔廟最終落成。值得告慰的是,臺北孔廟直到今天仍“活”在每個臺北人的文化生活里。也因為這座從陳家花園變身而來的孔廟,大龍峒一帶在臺灣光復后,得名“大同區(qū)”。

日據(jù)時期,陳悅記家族保護中華文脈的壯舉不斷。1928年,陳培云參與漢醫(yī)復興運動,在全臺巡回宣講,推動漢醫(yī)合法化;1930年,陳培謹出任臺北郵便局、臺北放送協(xié)會交通主事,任內(nèi)開辦閩南話廣播……

“陳悅記是非常特殊的家族?!标惈d甫說,先祖陳遜言在遺囑里清楚交代,要做慈善與助學,“不只讓自己的小孩讀書,更要讓全臺北的人讀書”。這份源自“老師府”的教誨,讓陳家在禮崩樂壞的年代,始終都存有反抗“去中國化”的勇氣。

文脈不絕

在陳玠甫的記憶里,“老師府”是耳熟能詳?shù)拇嬖?。畢業(yè)于臺師大中文系的父親陳澤洋,常在家中講述陳悅記歷史,假日里扛著笨重的攝像機,帶他走訪與家族相關的各處遺跡。

父親繼承了家族種植蘭花的喜好,按照陳維英《有蘭》詩的描述,布置自家陽臺。他還寫得一手好字,春節(jié)紅包上總是端端正正的小楷,雅致詞藻滿含對孩子們的祝福和期許。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陳玠甫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興趣濃厚。

2005年,告別新聞主播工作,陳玠甫“登陸”發(fā)展,在上海、杭州等地開設幼兒園和文化餐飲。2012年,他創(chuàng)立“陳悅記傳統(tǒng)文化基金會”。

陳悅記第九代傳人陳玠甫在“素園藏書”為客人備茶(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齊菲 攝

這位“老師府”后人傳承儒商風范。第一年拿出企業(yè)獲利的60%,之后每年40%左右,資助傳統(tǒng)文化技藝教學。古琴、青瓷、木板年畫、提線木偶……項目惠及越來越多家境貧寒的青少年。

“自小接觸傳統(tǒng)文化,不管長大后去到哪里生活讀書、接受什么樣的教育,都會有傳統(tǒng)文化的烙印?!标惈d甫說。

在外漂泊,陳玠甫記掛著日漸頹圮的“老師府”。院落幾經(jīng)整修,不復舊時風貌,被列為古跡后又遭草率施工,部分古物損壞、失竊,以上等肖楠木打造的屋梁也被替換。

2018年,“老師府”重啟修復。陳玠甫回到臺灣,投身家族事務。

整理祖輩遺物時,他發(fā)現(xiàn)了一枚“素園藏書”印章?!斑B橫先生說過,我的先祖陳遜言是北臺灣藏書最多的人?!标惈d甫說,藏書閣雖不見蹤跡,但留下了族人愛書、讀書的傳統(tǒng)。

他以“素園藏書”為名,買下保安宮西側(cè)四十四坎聚落(現(xiàn)哈密街一帶)的東首店鋪。店里出售介紹臺北歷史街區(qū)和兩岸知名古建的文化書籍,還舉辦走讀、導覽、講座等活動,推廣中華傳統(tǒng)文化。

“好好做人做事,以后有點小成就,外人說起來,會提到你是‘老師府’的人,這樣才對得起祖先?!备赣H的囑托,陳玠甫銘記于心。他期待祖宅早日修繕完工,抖落一身塵煙重新走進公眾視野,讓更多人知道大龍峒“老師府”的故事,也見證如今“老師府”的后人,續(xù)寫淡水河畔文脈不絕的靜好歲月。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侯哲
相關文章
臺灣快評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