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9月23日訊:據(jù)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農田水利會過去多是親國民黨的系統(tǒng),綠營難以撼動,2020年干脆收歸公有、納為公務機關,當時有一派說法要讓組織運作透明化,切開水利會與地方派系的勾結,避免淪為金脈。但事實上,“農水署”雖走入體制,卻出現(xiàn)民代權力擴張,即使是小設施、小工程,都要“拜托對人”才管用,嘉義縣民進黨籍議員黃榮利透露,確實有“找民意代表”的潛規(guī)則出現(xiàn),是否會影響接下來的選舉?就等鍋蓋掀了才知道。
自改制后,農民普遍認知“農水署”并沒有發(fā)揮該有的功能,以至于陳情民意代表的農水路案件增多,變成是縣市政府在幫“農水署解”決問題。以云林縣為例,縣政府每年編列2億元(新臺幣)執(zhí)行農路更新改善,也自編預算進行“急要農水路改善”;另一方面,農民向“農水署”工作站請求灌溉、清疏、農水路改善碰壁次數(shù)多了,對此“很有感”,這股不滿可能將反應在地方選舉中。
云林縣議員李明哲認為,民進黨當局把水利會資產收歸公有的目的之一,是覬覦各水利會豐厚的土地資產,都會型的七星、臺中、瑠公圳、桃園都有非常豐厚的土地,將來怎么處置,應該要嚴格的監(jiān)督機制。
國民黨臺南市議員蔡育輝表示,水利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水利團體,也是緊密的農民網絡,在地方選舉中發(fā)揮影響力,自然成為政黨覬覦和角力的戰(zhàn)場。
蔡育輝觀察,他選區(qū)主要就位于農業(yè)地區(qū),以前臺南的水利會派系并沒有很明顯,4年前改制升格后,“現(xiàn)在都是民進黨的人”,包含水利小組長、巡水員或掌水工都是“他們”推薦的人,讓人感覺改制后,水利系統(tǒng)成為綠營或其民代綁樁腳的工具。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