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顧立雄“臺海封鎖論”的誤導:臺灣民眾應看清其真實意圖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臺島夜話      2024-10-31 12:49:27

臺島夜話1

作者 蔡鎤銘(臺灣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近期,民進黨當局防務部門負責人顧立雄宣稱,若大陸對臺采取封鎖行動,臺灣軍隊將進入“應急作戰(zhàn)階段”應對。然而,顧立雄的“臺海封鎖論”在概念上將“臺海封鎖”與“封鎖臺灣”混為一談,模糊了兩者之間的重大區(qū)別。這一說法刻意誤導臺灣民眾,讓其認為臺灣的地緣位置能保證國際社會介入臺海事務,而忽視了臺灣在可能封鎖情況中的實際風險。本文將探討顧立雄此種誤導性敘述的背景及其潛在影響,并指出臺灣當局應正視與大陸和平共處的必要性,以免在危機中失去主動。

混淆“臺海封鎖”與“封鎖臺灣”:顧立雄的錯誤敘述

顧立雄的“臺海封鎖論”反復強調大陸封鎖將影響全球經濟并促使國際社會介入,這無疑是刻意模糊了“臺海封鎖”與“封鎖臺灣”的不同概念。所謂“臺海封鎖”,是指大陸針對臺灣海峽進行更大范圍的控制或限制,這種行為會涉及國際法規(guī),并引發(fā)廣泛的關注;而“封鎖臺灣”則是針對臺灣本身的12海里范圍,主要目的是孤立臺灣,使其能源及物資進出口受阻。顧立雄將此二者混為一談,意圖讓臺灣民眾誤以為大陸對臺封鎖必然會引發(fā)國際大規(guī)模反應。

在現(xiàn)實情境中,臺灣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大陸對其12海里范圍內的“封鎖臺灣”行動。依照國際法,若大陸僅限于12海里范圍內進行封鎖,并非必然會觸動國際社會的直接干預。顧立雄刻意忽略了這一現(xiàn)實風險,反而讓臺灣民眾對國際社會的介入形成不切實際的期待,而這種錯誤觀念只會在危機時讓臺灣更加被動。

過度倚賴美日:國際干預能否實時?

顧立雄的言論中,不乏強調“國際社會不會允許臺海封鎖”的說法,并暗示美日等國家在臺海危機中會迅速介入。然而,這種說法過于理想化。事實上,大陸如果只選擇采取“封鎖臺灣”的行動,美國和日本將無從插手。過去美日兩國在臺海問題上長期保持“戰(zhàn)略模糊”態(tài)度,不會輕易進行直接介入,即便提供軍事物資支持,也可能避免直接派兵參戰(zhàn)。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中的應對方式即為明證,美日在危機中是否會迅速對臺軍事支持,實為未知數(shù)。

顧立雄的言論試圖讓臺灣民眾相信美日的介入是必然的,卻忽視了事實上即便美日援助,也可能僅限于經濟制裁或外交施壓,而非軍事參與。這樣的過度依賴對臺灣安全是極為不利的,臺灣當局應認清國際社會的戰(zhàn)略模糊態(tài)度,避免在美日支持的幻想中放棄自主防衛(wèi)。

對臺灣經濟地位的錯誤夸大:全球供應鏈已逐步去臺化

顧立雄還將臺灣的經濟地位過度夸大,暗示臺灣地區(qū)的半導體產業(yè)將使國際社會無法容忍臺海局勢惡化。然而,近年來由于臺海局勢緊張,全球半導體產業(yè)已逐步布局多元化,以降低對臺灣的依賴。美國、歐盟、日本等地正加速推動本土化產能擴充,顧立雄的言論忽視了這一發(fā)展趨勢。

若封鎖行動僅針對“臺灣12海里”范圍,則臺灣將面臨物資及能源短缺的嚴峻情況,顧立雄所描繪的“全球經濟震蕩”并不足以作為臺灣經濟脆弱性的護盾。顧立雄的論述誤導了臺灣民眾,使其過度依賴經濟地位而忽視了在危機中提升自身抗風險能力的必要。

過度倚美政策的隱患:兩岸和平共處的機會不容忽視

顧立雄的言論反映出民進黨當局對美國的高度依賴,而忽視了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中探索與大陸和平共處的可能性。近年來,臺灣方面對美國的過度倚賴導致自身安全議題上喪失了自主權,若臺灣當局能夠放下成見,積極與大陸進行溝通,或許有助于創(chuàng)造和平穩(wěn)定的環(huán)境。

顧立雄試圖用“臺海封鎖論”拉攏國際社會支持,實則在過度依賴外部力量的策略中暴露出臺灣自我防衛(wèi)的缺乏。兩岸的和平共處應當是臺灣當局的首要選擇,而非寄希望于外國干預,唯有通過務實對話,才能真正保障臺灣民眾的長遠利益。

結語

顧立雄的“臺海封鎖論”在概念混淆、過度依賴外部力量等方面皆存在嚴重誤導,臺灣民眾應看清顧立雄言論中的錯誤之處。臺灣當局在應對日趨緊張的臺海局勢時,更應該務實地考慮如何提升自身抗風險能力,減少對外部支持的盲目信賴,并尋求與大陸的和平解決方案。唯有以理性務實的態(tài)度,臺灣才可能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huán)境中保障穩(wěn)定發(fā)展的機會。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責任編輯:邱夢穎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