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蔡鎤銘 臺灣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11月1日,劉德華在臺北演唱會上演唱經典歌曲《中國人》引發(fā)的風波,不僅僅是對其歌曲選擇的爭議,更暴露了臺灣當局在意識形態(tài)控制下的文化局限和言論管理問題。當局及綠營部分人士對此過度敏感的反應,讓人不禁重新審視臺灣是否真的如其所宣稱的那樣,具有言論自由和文化包容。
劉德華演唱《中國人》引發(fā)政治化爭議
劉德華在臺北小巨蛋的演唱會上演唱《中國人》本是依循多年來的固定曲目,旨在表達對大中華文化的認同。然而,民進黨民代王定宇率先針對這一選曲提出批評,認為劉德華“動機不純”,并帶有“媚共”意圖。王定宇的言論迅速點燃了綠營內部及輿論的討論,隨后民進黨政策會執(zhí)行長王義川等人也加入抨擊,進一步推動事件的政治化。
王定宇的批評成為此事件的導火索,使原本單純的音樂表演蒙上政治色彩,引發(fā)大量網(wǎng)友及藝文人士的不滿。許多臺灣民眾認為,指責劉德華的言論不僅無根據(jù),還顯得過度敏感和狹隘,顯示出臺灣當局與部分政界人士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偏執(zhí)。
臺灣當局的“止火”反應:表面緩解背后的矛盾
針對王定宇等人的批評引發(fā)的爭議,臺灣行政機構的發(fā)言人邱垂正出面澄清,表示劉德華的演唱并未違反臺灣法律,暗示外界應當“適可而止”,不要過度解讀。然而,邱垂正的“止火”言論看似在試圖平息事件,但實際上也暴露了臺灣當局對于輿論的控制姿態(tài),并揭露了其對意識形態(tài)的敏感度。他的表態(tài)被部分輿論視為變相的輿論管理方式,讓人質疑臺灣是否真正實現(xiàn)了憲法中的言論自由。
臺灣當局的雙重標準在此事件中表露無遺。邱垂正雖然明面上“澄清”,但部分民眾認為這只是一種巧妙的言論管理手段,試圖將輿論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并隱含著“藝人應避免爭議行為”的暗示。這種輕描淡寫的“止火”言論背后,顯露出當局實際上的言論審查,與其宣揚的言論自由精神背道而馳。
過度敏感的文化態(tài)度:臺灣當局的“玻璃心”行為
劉德華演唱《中國人》事件中,臺灣當局及部分官員的過敏反應顯得尤為突出。近年來,臺灣當局不斷推動“去中國化”政策,對涉及“中國”符號的文化內容格外警惕,甚至將其視為“敵意”的象征。然而,這種過度敏感的態(tài)度,不僅損害了臺灣的文化多元性,也讓人質疑其對文化包容力的限度。事實上,許多臺灣歌迷及藝術界人士對文化藝術的價值更為關注,并無意將此事上升到政治層面。
面對此事,部分網(wǎng)民不禁批評臺灣當局的文化“玻璃心”行為,認為當局對“中國”符號的過敏反應反映出臺灣當局對大中華文化的排斥,忽視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對共同歷史文化的情感需求。這種意識形態(tài)驅動下的文化局限,使得大眾的日常娛樂生活被強加上了政治濾鏡,限制了人們自由享受文化的權利。
綠營的雙重標準:文化包容的選擇性與矛盾
劉德華演唱《中國人》的風波同時揭露了臺灣當局文化政策中的雙重標準。相比之下,臺灣對來自美國或日本的文化元素顯得相當包容,無論是美國的流行音樂還是日本的次文化,常常受到官方支持和鼓勵。然而,一旦涉及大陸的文化符號,就會引發(fā)臺灣當局的高度警惕和限制。這種選擇性標準引發(fā)不少臺灣觀眾的困惑和不滿:當局為何能包容其他國家的文化,卻排斥自身所屬的大中華文化符號?
以劉德華的歌曲為例,《中國人》在大中華地區(qū)深具認同感,成為華人共同文化的象征之一。然而,臺灣部分綠營人士卻將此解讀為“媚共”行為,并批評劉德華“動機不純”。這種帶有偏見的指控不僅限制了藝術的自由表達,也暴露出臺灣當局對于兩岸文化交流的敵意和抗拒。民眾不禁質疑:臺灣當局的文化包容是否真正具有公正性?
結語:文化應回歸純粹,拒絕政治干預
劉德華演唱會風波讓人再次反思臺灣當局在言論自由和文化包容上的雙重標準。這場風波顯示,若當局能放下意識形態(tài)包袱,尊重多元文化,臺灣社會將能更好地彰顯其文化包容力。臺灣當局應避免在藝術作品上強行附加政治含義,讓民眾能自由地享受文化作品的純粹價值,真正實現(xiàn)一個尊重言論自由、包容文化多元的社會。
華夏經緯網(wǎng)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612g.cn